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四融合 四推进” 昆明盘龙区党建引领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焦点观察

来源:云南网    时间:2023-06-01 21:28:44


(资料图)

近年来,盘龙区民政局认真贯彻区委 “强担当,惠民生,全力保障群众福祉、百姓安康”工作要求, 牢固树立“抓好党建促救助”的工作理念,探索党建引领与机制完善融合、党建赋能与网络覆盖融合、党建共融与服务多元融合、党建优势与数据共享融合工作模式,进一步推进高效救助、精准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

党建引领与完善机制融合,推进高效救助

坚持党建引领,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统筹,街道党工委主抓,社区(村)党组织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党员干部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模式,压实落实社会救助政策的政治责任一是坚持党委领导,强化制度统一性。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联合27个区级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社会救助重大体制机制,深化专项救助制度,加强各部门政策衔接,梳理33项救助政策,逐步建立起盘龙区综合救助格局。建立区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针对多重问题叠加的特殊困难情形,民政局党组及时召集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综合救助措施。如,协调公安、司法、综治部门合力解决老年人因家庭矛盾、子女赡养问题造成的生活困难;联合区法院对社会救助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指导社区依法担任无亲属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特殊困难人员监护人……在现有8+1救助内容上,进一步发展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护理补助等综合救助。二是适当下放权限,提升救助时效性。压实街道党工委在社会救助中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放宽街道临时救助审批权限,小额临时救助审批时间由30天缩短至15天以内。街道党工委可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帮助受疫情影响或患重大疾病的特殊困难家庭提高临时救助额度。建立街道临时备用金制度,急难情形积极实施“先行救助”举措,取消户籍限制,简化流程,在24小时内快速救助。三是建立经办队伍,提高救助可及性。在区民政局、街道、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或为民服务中心设置救助服务点,通过社会救助平台上下联结,形成三级联动的社会救助网络。街道党工委、社区(村)党组织统筹在职党员、党员志愿者、社工力量,为12个街道、105个社区(村)社会救助服务点配备民政事务员、社会救助协理员,负责社会救助经办工作。同时,盘龙区全面开展居住地申办低保、特困工作,困难群众不受户籍地限制,持相关材料到居住地社区(村)社会救助服务点,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平台,可在救助协理员的帮助下了解救助政策、提交救助申请。

党建赋能与网络覆盖融合,推进精准救助

将社会救助融入基层党建工作网络,逐步构建在网格中“排查发现信息、深入调查评估、分类及时救助”的接办模式。转变工作作风,将“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建立起救助“急难”群众的“绿色救助通道”,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救助。一是统筹网格力量,织密救助“信息网”。发挥社区(村)党组织“前哨站”作用,统筹党员网格员、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健全主动发现网络。网格员定期走访摸排,将救助线索主动发现和困难群体动态监测纳入网格巡察内容,做到对网格内的困难群众“情况清,底数明”,对急难对象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为实现我区社会救助无盲区奠定基础。二是汇聚网格资源,组建调查“联合组”。调整优化网格设置,将街道民政事务员、社区(村)社会救助协理员、第三方社工纳入网格员队伍,组成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小组,按照“逢进必核”要求,对网格员上报信息开展入户调查评估,做到“走访到户见人,情况调查清楚,措施制定有力”。社区(村)党组织建立“信息联通、难题联议、困难联助”机制,对于特殊困难家庭,党组织书记牵头,组织民政、综治、残联、公安等工作人员联合调查,实现“一次入户调查,信息多方共享,困难多方共救”;对于经济财产情况难以核定或有异议的家庭,组织支部委员、楼院党员代表、监委会成员等通过民主评议进行综合研判,加强后续的回访和动态管理,提高救助准入的精准性。三是发挥先锋作用,担任救助“协办员”。建立党员干部包联网格、走访群众制度,形成“调研发现问题、包保解决问题、长期跟踪关注”的救助工作闭环。党员网格员深入调查,了解群众需求,针对困难群众特点,运用适宜的沟通方式及易理解的语言,主动宣传告知救助政策、申请条件、办理流程等事项。对患病、残疾或高龄的特殊对象,本人申请有困难的,网格员协助其收集、准备相关的书面申请材料,或通过“政府救助平台”“一部手机办低保”网上提交申请。民政事务员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分类救助措施,提高审批效率。对现行救助政策不能覆盖,但符合低收入家庭条件的,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类建立台账,做好回访,及时掌握人员情况变化。

党建共融与服务多元融合,推进温暖救助

以“社会组织链接资源、党支部联建帮扶、党员点对点精准帮扶”为抓手,畅通救助资源与服务需求的供需对接渠道,促进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实现“物质+服务”多维救助深度融合,推动社会救助更有温度。一是党组织牵头带动,提升服务水平。作为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区民政局与社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带动社会组织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工作职责使命融入日常工作中。社会组织发挥资源链接优势,除为困难群众提供大范围的公益理发、健康义诊等服务外,主要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救助服务,在需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特殊困难群众个别化救助需求,制订个案服务计划,协助缓解困难。如,链接家政服务机构,为困难独居高龄老人提供居家沐浴、家政、头发修剪等关爱服务;链接照护机构,为重病、行动不便的独居困难群众提供送医陪护服务。积极提供就业岗位,转变“输血式”救助服务为“造血式”救助服务。盘龙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吸纳辖区有一定劳动能力和意愿的低保人员加入社工队伍,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打扫卫生、照料护理等居家上门服务。在服务困难老人的同时,帮助生活困难人员融入社会,增加就业生存的技能。二是党组织联动共建,形成服务合力。各部门党组织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党日等活动,通过捐赠物资、结对帮扶、探望慰问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如,小坝社区充分发挥“大党委”资源共享的优势,协调区委统战部、侨联向社区“爱心食堂”捐赠200多斤大米,有效解决部分辖区高龄、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群体“买菜难、吃饭难”现实困境。昆明市盘龙区青春养老服务中心联合新华保险昆明中支党支部等党组织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邻里敬老暖人心”活动,开展敬老爱老探访慰问,向独居老人赠送80份12000元左右的大米、面条等慰问品。东华街道农垦集团党组织结对帮扶小龙路社区失业困难人员,每周赠送生活物资;同时,社区组织其参与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帮助其逐步融入社会。三是党员示范带头,增添服务温度。结合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活动,由党员志愿者带头,带领街坊邻里对辖区分散供养特困老人提供探访服务,每月上门看望慰问,了解老人身体、生活、心理、情绪等情况,帮助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解决买药、办社保卡等问题。同时,在社会救助服务窗口设立党员先锋岗,切实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将救助政策业务培训纳入社区(村)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学习内容,提升经办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

党建助力与数据共享融合,推进智慧救助

党建助力多维度统筹数据,促进多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技术贯穿到社会救助各环节,实现数据赋能社会救助,党建与智慧救助“同频共振”。一是加强数据归集,做到应享尽享。通过云南省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平台,实现与财政、人社、医保等12个部门12项数据共享,为申请救助的家庭提供多方位的“经济画像”,助力精准掌握申请者的困难情况。充分发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作用,通过平台掌握相关部门专项救助对象、乡村振兴局返贫监测对象等低收入人员的信息预警。通过“政府救助平台”“一部手机办低保”平台,以及2345市长热线、信访、综治、公安等各渠道各部门提供困难申请诉求、信息线索,主动走访排查,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二是完善监测预警,落实核查机制。云南省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平台经大数据比对后,不定期推送养老保险、公积金、车辆异常数据、死亡人员、财政供养人员、监测预警数据,民政局及时将数据推送到街道进行入户核实,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清退。建立低保动态管理长效机制,通过云南省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每年对所有在保人员进行一次复核,查看相关经济财产变动情况。三是加强部门协作,统筹救助资源。在党委领导下,建立跨部门协同的数据共享机制。民政与医保部门每月比对信息,确保符合条件的因病致困人员能享受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多重救助,共享医保部门医疗大额自费人员信息,主动发现因病致困人员。协调区住建局为无房的低保、特困人员提供住房救助,优先分配公租房或获得租赁补贴,同时加强信息沟通,每月报送在保人员变动情况。与残联进行信息对比,主动发现救助未在保的困难残疾人。同时,也从其他部门,如从工会获得困难职工信息、从乡村振兴局获得脱贫不稳定户、低保边缘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信息,及时将相关线索和预警信息推送至街道,为街道组织社区(村)开展线下核查摸排困难群众提供数据支持。

盘龙区民政局 供稿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声餐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