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ASCO前夕,无论是研发、临床的大咖,还是投资人,抑或是生物医药媒体从业者,都对TIGIT这样一个肿瘤靶点,重新燃起了兴趣。
作为PD-1之后最受期待的免疫产品,它被广大从业者赋予“下一个PD-1”的标签。它衔着金钥匙出身,但临床前良好的理论成绩并没有很好地反馈到单药治疗中,直到2021年罗氏(Tiragolumab)和PD-L1联用的二期数据,将这个免疫新星拉回聚光灯之下。此后,吉利德、AZ、默克纷纷跟进。百济神州也在其中。
(资料图片)
但成也罗氏,败也罗氏。
去年五月,罗氏TIGIT针对NSCLC的三期数据令人大跌眼镜,紧接着SCLC再次失败,联用PFS数据比T药单药效果还差;然后默克、BMS接连交卷,接连折戟。
直到今年5月底,罗氏的TIGIT一项针对肝癌的二期临床“成功”,给TIGIT这个失意的“宠儿”,重新带回了一丝颜面。
一位业内人士提到:“罗氏针对TIGIT的临床开得很激进,无论什么适应症,都是直接上的一线治疗。此外,去年那个令人大跌眼镜非小细胞肺癌三期临床的中期分析,大概率存在一些非常激进的假设,才导致没出现阳性结果。”
百济的TIGIT,Ociperlimab,作为继BTK和PD-1之后最重要的一款单品,百济为其投入了6项全球多中心临床,以及一项国内大规模临床(截至2022年,来源:天风证券),砸进去大量临床资源。
这份投入,让百济一下子把TIGIT的进度做进了全球前三,让百济又一次得到了曾经错过了免疫治疗的跨国药企豪门——诺华的青睐,3亿的首付、最高28亿的总包在当年又一次掀起创新药高潮。
两年里,TIGIT这个靶点浮浮沉沉。如今,百济这家TIGIT的“高端玩家”离交卷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在罗氏一干人等的前车之鉴下,在临床里能多做怎样的工作,大概只能等到出成绩的那天。
资本市场总是产业的风向标。在生物医药行业新一轮的超级催化剂来临之前,在百济对TIGIT重磅押注的基础上,TIGIT的三期临床结果,成了这家国内生物医药种子选手在短中期内最关键的一搏。
-01-
TIGIT:失望与希望一线之间
CTLA-4的问世开启了免疫治疗的时代,但囿于Y药自身的局限性,免疫治疗领域里的第一份荣耀给了和CTLA-4几乎同时问世的PD-1。这个靶点成就了OK两大药王,以及后续无数的追随者。(顺道还带火了中国的生物医药浪潮。)
但免疫是个超级大赛道,无论是CTLA-4还是PD-1,都只是其中的一个。而PD-1的成功,让整个生物医药行业意识到免疫治疗的临床以及商业潜力,于是,大家都在纷纷寻找“下一个PD-1”。
作用机制丰富、特异性更好的TIGIT,承载了大家对免疫领域里的这份新的期待。
TIGIT于2009年由基因泰克发现,但直到PD-1的大火,才慢慢走入大众视野。不过因其单药的局限性,一直没受到太多关注。直到2021年,罗氏用Tiragolumab联合其PD-L1单抗Atezolizumab的一个二期临床,收获了mOS翻倍的惊艳结果。
罗氏的这个二期数据,成了TIGIT梦开始的地方。
这使得布局过TIGIT的厂家纷纷开始加速自己TIGIT产品的临床进度。这批玩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身有着重磅PD-1产品的MNC大厂,比如BMS(O药)、默沙东(K药),以及国内PD-1选手,比如百济、君实、复宏汉霖;另一类是想借助这个“免疫领域的第二春”弯道超车的玩家,比如吉利德、GSK。
罗氏也许是急欲挽回PD-x产品在OK药面前的颓势,对于TIGIT的临床开得格外迅速,不仅同步推了好多适应证,一上来就直接推一线治疗。这个做法的确是奔着“革命”去的,但创新药的开发没那么容易,疗效革命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
而另一边,TIGIT在二期这样一个统计意义不太大的阶段里,太好的结果对整个行业来讲,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一位关注肺癌的临床医生提到:“无论是吉利德还是罗氏的两个二期结果,mPFS和ORR都翻倍了,这个结果好得有点过分。”
雪球医药大V空之客分析了这种“好得过分”可能的原因:在加入了TIGIT的临床实验中,原本很能打的对照组,一和TIGIT头对头较量时,就显得格外拉胯。
比如,本次ASCO罗氏公布的TIGIT治疗晚期肝癌的二期临床中,TIGIT+T药+贝伐(TIGIT+T+A)的组别mPFS是11.1个月,对照组T+A是4.2个月;但后者作为继索拉非尼之后晚期肝癌的黄金方案之一,彼时获批的关键临床IMbrave150试验中,mPFS可是6.8个月。
相同的剂量、相同的适应症,为何遇上了TIGIT,效果就要打折一大截?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罗氏TIGIT在肺癌二期的数据之上:罗氏的T药单药治疗数据(mOS 17.5个月,mPFS 8.1个月),加入TIGIT的临床里作为对照组(14.5个月,3.9个月)。
虽然严格意义上讲,不同临床试验里组别之间的结果没办法直接横向比较,但同样的产品,同样的适应证,前后数据大相径庭,总归会让人怀疑。
而也许是一款新的免疫靶点带来的希望与兴奋,在罗氏TIGIT这款药二期数据出来时,整个行业都没有太多注意到这方面的细节。而三期临床的结果,让众人清醒起来。
当然,这也再次印证了小样本量的二期临床,着实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大规模三期的必要性再一次被强化。毕竟制药史上二期数据亮眼三期失败的case实在是太多了。
“罗氏的这次是一个中期分析,中期分析的结果是否阳性,和研究假设以及统计方法关系很大。”上述临床医生表示。
无独有偶,去年5月份在罗氏的三期数据出炉后,百济神州召开过一次电话会议解读,同样表示罗氏的HR假设可能很激进,因此在后续所有结果出来后可能有一些改观。而且只要最终数据OS的获益足够,不需要二期那种动辄“翻倍”的优良效果,批准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这又引申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从统计学下功夫,做出来的相对原有疗法的一点点临床增量,即使FDA这一关过了,市场又会如何看待这个曾经有着“下一个PD-1”之称的重磅免疫靶点呢?
-02-
百济的关键一搏
TIGIT对百济的重要性,要从它这一轮二级市场的行情启动说起。
2022年10月12日,百济神州的ALPINE终期结果出炉,和指南里最前沿的疗法直接头对头比较的胜出,成功改写了C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指南。这意味着中国的生物创新药开发水平正式跻身全球前列。
这个结果也正式拉动了百济在资本市场里的一波上涨,从港股到美股再到科创,百济这一轮的行情启动得比大多数港股Biotech都要早。某种意义上讲,百济成了那段时间里生物医药估值的一个锚点。
然而,一个现实是,二级市场里股价如逆水行舟,缺少新故事的标的不会横盘,只会无限向下探,直到再次砸出一个高性价比的深坑。
百济在BTK上取得的成就已经Price in了,等到商业化真正兑现,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再者,“赢了临床输了销售”的故事在医药历史长河里轮番上演过,更何况是在欧美这样一个成熟市场里,百济只是一个刚入局的“新手”玩家。
另一边,百济的另一款核心产品PD-1,无论是国内外,内卷都已经成为主旋律。本土销售额百济虽然做到了第一,但是控费带来的天花板始终悬在头上;而海外,百济的PD-1海外申报,直到如今仍卡在FDA门前。
最关键是,当今的药王、免疫治疗的灯塔——K药的核心专利将于2028年到期,即使百济的PD-1能出海成功,留给百济去耕耘的窗口期也实在有限。因为到时候,每一家PD-1药企,面临的不是每家都有一款类似的产品竞争的红海,而是每家都有这个class里面最好的品种。
至于其它的品类,比如临床比较靠前的BCL-2、PI3K、TIM-3,百济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慢慢培,而ADC、双抗、Protac以及NK等技术平台面临同样情况,百济短时间内没办法分出过多的精力和资源去加速这些“热门”领域。
只剩下一款单品,也就是这个已经押注过大量临床资源,并已经承载了和诺华重磅合作的TIGIT这个单品上。
百济在免疫领域倾注的心血不可谓不多。除了已上市的PD-1以及这次的重点TIGIT之外,还有免疫激动剂OX-40、TIM-3、PI3K 、HPK1,以及去年从维立志博引进LAG-3。管线很充沛,但是急需一款新的免疫产品,来弥补PD-1的后续管线支持,TIGIT无论是从行业景气度还是从百济自身的进度来看,都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值得一提的是,百济的免疫管线里绝大多大数产品的临床都是和自家的PD-1联用。这背后,一方面是PD-1的基药属性:虽然内卷带来了价格下行,但是PD-1作为最基础的免疫通路之一,能和绝大多数产品联用,搭配销售,也是一种策略;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指南里,PD-1的临床地位确实难以被撼动,如果单药直接自己往前冲,数据能否达到指南里既有的效果,临床决策者也需要打一个问号。
对于百济来讲,无论外界情况如何,把TIGIT全球肺癌、肝癌两个大适应证的全球三期继续推进下去,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全球化”的目标之下,以百济当下的现金流,很难在免疫领域里重新去找一个能替代TIGIT地位的产品,无论是LAG-3还是OX40,要走的路都还太长。
百济的另一条主营线路:血液肿瘤,后续的重磅产品BCL-2,除非能够续写BTK头对头成功的神话,否则以当下的进度,要在亚盛、艾伯维、阿斯利康等一众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一些运气。
-03-
启示
如果说BTK头对头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的创新药开发赶上了全球一梯队,那么百济在TIGIT的上的成功,则赋予了另一层含义:国内的Biotech能做到经得起全球检验的“人无我有”。
基于这个角度,百济的TIGIT又多了一层象征意义。
但一款创新药成败与否(这里成功的定义是在全球舞台上得到认可),背后体现的是临床前和临床团队的综合能力。时间拉回到七年前,国内的“药品创新“还停留在“山寨”阶段:别人二期我立项,别人三期我临床,别人NDA我加速,中国的效率高、病人多,有着不小的弯道超车机会。
但终究,这样的模式要拿到全球舞台,总归是要慢一拍。比如信达报NDA时,被指出既有的标准疗法已经从化疗换成了免疫。
药品创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过,要想药企都脚踏实地,也需要整个社会为创新药开发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
百济的TIGIT,尚且还算有加入全球竞争的门票。绝大多数本土玩家,开一个全球多中心的三期,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而没钱上最高的标准,就很难做出全球认可的数据(至少需要几个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就更加被全球市场边缘化,只能在内需里卷卷价格,就更加没有市场赋能新药研发……这是一个负循环。
百济只有一个,是历史的偶然产物。但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崛起,需要能够押重注、用密集的投入换来高质量、更优秀的临床结果,来促进这个行业的正向循环。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祝福百济,能够在TIGIT这样一个充满险阻又带着一丝曙光的道路上,取得惊喜的结果。
内容来源:深蓝观
作者:旧梦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声餐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