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 > >正文

立足祖国大地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1-11-08 09:39:27

不久前,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公示,厦门大学68个项目获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公布,厦门大学35个项目获立项。这两个数字在全国高校中均位列第一。

据统计,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累计公布的8个批次项目(不含单列学科),厦门大学共获立80多项,立项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一位。

长期以来,厦门大学立时代之潮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积极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讲好中国故事发展贡献力量。

走出书斋 脚踏实地

专注“三农”问题的朱冬亮教授,跑了15个省145个村庄开展田野调查,写就了充满泥土气息的论文《农民与土地渐行渐远——土地流转与“三权分置”制度实践》,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

魏敏教授在西藏、宁夏担任挂职干部,在西部大地上以学者的专业视角,提出了“世界屋脊,神奇西藏”“六盘胜地,水墨隆德”“山水田园,锦绣彭阳”等一个个助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田野调查与期刊发文,学术研究与产业经营,冷门绝学与热门前沿……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在厦大学者的身上,却并行不悖,并且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果的背后是走出书斋,扎根大地,找问题、找答案,切实将自己的学术兴趣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厦大根据学科特色和服务区域与国家发展的需要,构建相应的人文社科研究机构,目前有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其他部委依托建设的重点研究基地、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近百个校级研究机构,以及每年为地方完成300多项横向课题,为党和国家提供150余份高水平决策咨询报告。

交叉融合 跨界研究

越来越多的新项目、新平台超越单一学科,在厦门大学悄然诞生:

成立中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整合经济、管理、法学、国家治理与公共服务等领域学者,以多学科的视角和问题导向研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问题。

设置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发挥学校对外交流合作优势,组织多学科学者围绕国家战略的需要从计算机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角度开展综合研究;东盟研究中心等7个平台基地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名单或备案名单。

《多学科视角下的南岛语族的起源与形成研究》课题,从语言学、考古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出发,研究南岛语人群及其文化传统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在厦大,组建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接大项目的“团队型”科研模式逐渐成形,不仅加快了原有学科的发展,还推进了新兴学科特别是新文科的产生。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在年近古稀时还能做点事,我感到很快乐。”退休近十年的黄鸣奋眼中的“那点事”,包括了91万字的新著《中国科幻电影的多维定位》,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重点资助。不久前,黄鸣奋担任首席专家的《比较视野下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与美学研究》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在这个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单列学科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高的项目类别中实现了厦大的首个突破。

跟着前辈的步伐,青年教师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以敏锐的学科洞察力和把冷板凳坐穿的恒心和毅力,在科研道路上摸索前行。

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王传超深耕体质和分子人类学领域,以其跨学科的视野将古人类DNA研究、人群遗传结构分析、民族语言学和考古学等结合在一起,解析东亚人群的遗传结构,系统性地重构了东亚地区跨越8000年的史前人群变迁和语言传播历史,改变了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境内考古基因组学研究长期滞后的局面。

“止于至善”的文化传承融入厦大学者的科研生涯,也体现在延续性的政策制定上。立足祖国大地,面向国际前沿——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厦大发出人文社科发展宣言,吹响了人文社科领域深化改革、全面提升的号角。(记者 马跃华 通讯员 黄伟彬)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声餐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